片名:《李娃》(Dolly Lee,1970)
導演:廖祥雄
編劇:劉藝
演員:江明、紫茵、魏蘇、傅碧輝
電影介紹:
敘述唐代江南才子鄭元和與京師風塵奇女子李娃之間曲折感人的遭遇。
* * *
嗯,DVD外殼介紹就只有這麼一句話。
我已經很久沒介紹電影了,連寫個影展觀後小感都發懶,為什麼今天要特地來講一部將近四十五年前、中影拍的而且也不紅的片子?真要說個原因,那也只有五個字可以形容:
時代的眼淚。
會看這部片實在是有我不得已再不得已的理由。話說敝人不才,總算也成了大學講師,講的是古典小說。唐傳奇講了〈李娃傳〉,總覺得應該要找個什麼影片搭配小說來看。原以為國光有出《新繡襦記》,但查了才發現沒出,況且叫十八歲的小孩(對我而言,他們的年紀是小孩)看京劇,應該會死光光,更不用說去找崑曲選段。黃香蓮的歌仔戲《鄭元和與李亞仙》全長多達155分鐘,公視還要拆成三天播,這麼長我也不考慮上課放。最後看到中影拍了一部,而且才90分鐘,可以在兩小時內看完又讓學生討論,於是就花了五十元在博客來買了一片。
我自己先預看時覺得,這片畢竟很有年代了,娛樂性實在很低,幾乎都是棚內搭景,或許放的時候台下會死一片。結果某些地方還挺有笑點,而那些笑點大抵上都是「時代的眼淚」。片名的英譯也怪怪的,Dolly Lee,李娃娃?多麗李?一開始就惹得大伙竊竊私語。之後談情說愛的對話,也充滿四、五十年前的情調,「我想每天早上看妳化妝,晚上看妳卸妝」,這一輩的小孩不會這樣談情說愛了。到了後面,鄭元和看著李亞仙那雙美目而不想讀書,直說任何金錢名利都比不上她的美目,一時之間還頗有笑點,沒想到下一幕李亞仙跑回房間拿髮簪戳眼睛,那畫面頓時變成驚悚片,全場不少人倒抽了一口氣。
對古典小說流變有些研究的人都知道,李亞仙刺眼一事是出自明傳奇《繡襦記》中「剔目勸學」的橋段,但是這部片的片頭中打著是改編自高陽的小說。後來我比對了《繡襦記》與高陽的《李娃》,原來這部電影是結合了兩個著作而成的。高陽的著作是依據白行簡原作改編,但是男主角改名叫鄭徽,且李娃最後選擇功成身退,中間並沒有「剔目勸學」,而電影中倒有不少台詞確實是高陽小說所寫,且其中僕人「賈興」(字幕打為「甲仙」)、張二寶、魏仙客都是高陽所創。而鄭元和、李亞仙之名,實出於戲曲,損友「樂相公」(字幕為「岳相公」)、剔目勸學、喜劇收場,也是《繡襦記》所創。因此片頭只說是高陽原著,並不確切。
時代的眼淚之二是,因為當時民風的關係,或者顧及觀眾好惡,有些劇情做了更動。李娃身為娼妓,在風塵中打滾已久,卻堅持賣藝不賣身;鄭元和住進了「李家」(實為妓院),但李娃無論如何是不與他同寢的,非得等他功成名就才行;鄭元和被設計趕出李家之後,被道觀帶去唱迎神歌。讀過〈李娃傳〉的文本都可以很清楚認知到,李娃一出場就充滿了老練世故的風情,她待鄭生完全就是待客而已,甚至很投入的以假借求子嗣之名趕走鄭生;鄭生去了凶肆後,大唱輓歌,觀眾還聽得痛哭流涕。不過,民風保守的年代,男女主角婚前應該要清清白白的,導致李娃也與鄭生始終以禮相待。而一般觀眾恐怕怎麼想都不能理解為什麼唐代會把這麼觸楣頭的死人歌光明正大搬到京城大街上演唱,公然舉辦「殯儀館好聲音」之類的活動,或許因此才改編成吉祥的迎神歌唱大賽。但如此一改,〈李娃傳〉的故事,完全走味。
時代的眼淚之三是,男女主角人選實在與原著形象有差。這不能怪演員,那真的是時代的演淚。讓小朋友討論的時候,得出「男主角不帥」與「女主角不豔麗」的結果。女主角不豔麗,那得歸咎於劇本的人設,將李娃改編為清純又純情的少女。男主角不帥,那就真的是各個年代審美觀的問題了,想當年江明可是一線的小生演員啊,怎麼說也算是六、七零年代的帥哥吧?
小朋友聽到江明是那年頭的帥哥,一臉痛苦的表示:「啊啊啊~~不要說了,不要再說了!!!」
倒是我那年且六十的老闆,聽說江明是男主角,表示在他們那年代,江明就是斯文小生的代表人物,所以會讓他演鄭元和實在不意外。而傅碧輝演李姥姥,也是個十分正常的選角。
至於李娃,小朋友認為該找誰演呢?有人說,Angelababy,或者范冰冰吧。看來李娃的條件應該得夠豔麗才行,希望以後能有人考慮重拍一下李娃傳。
* * *
來聊聊這部片的其他小事吧。
因為這部片的女主角紫茵,對我而言名不見經傳,於是就查了一下幾十年的新聞,連帶也研究了一下其他演員與電影本身的相關訊息。原來打從1965年,中影就準備要拍李娃傳的故事,到了1966年,連男主角都定好是江明,編劇是劉藝,改編的是高陽小說(男主角就名叫鄭徽),而導演是李行,女主角是唐寶雲。到了1966年底,導演改為張曾澤,女主角改為王復蓉。到1969年說要開拍,導演變成周旭江,女主角變成白蘭。不久又說要跟邵氏合拍,女主角要換成邵氏派來的李菁。過了一個多月,說希望唐寶雲回來當女主角,而男主角要改成邵氏的男星高遠。一直到1970年中才正式開拍,這一拖就是五年。
這部卡司一波三折的片看來最後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因為新聞完全不提何時上檔,開拍新聞終於出現後,下一次有相關新聞,竟是1971年八月,魏蘇(魏龍豪)抱怨片酬越拍越低,拍《李娃》時片酬僅三萬。那麼片子到底好不好呢?完全沒有評論可言,也沒有太多新聞好說。於是,除了1985年在電視台上播過一次外,這部電影似乎就淹沒在電影史的洪流之中了。
說了半天還是沒有講到紫茵小姐的來歷,原來她是來自梨山的泰雅族小姑娘,少女時期跟隨紫薇學習唱歌,十六歲時進了中影拍電影。當她拍《李娃》的時候,才年方十七而已,無怪乎這李娃實在是過度清純且天真無邪,因為連女主角本人,恐怕都還沒有太多社會歷練,又怎能強求她呈現出小說中那樣世故的李娃形象呢?
相對於十七歲的清純美少女,飾演鄭元和的江明其實當時應該已經年屆三十了,論年紀與紫茵差了一輪有餘,無怪乎配對看起來有些不對勁。如果女主角是當初傳聞的唐寶雲(二十六歲)、王復蓉(二十七歲)、白蘭(三十二歲)、李菁(二十二歲),或許看起會好一些。至於為什麼女主角一波三折,個人猜想,先是唐寶雲嫁到美國去,一度息影;王復蓉當時跟陶大偉私奔,後來也去美國生小孩了;白蘭在1970年拍了一堆片子之後就結婚息影了;李菁則可能是中影最後仍沒跟邵氏合作而破局。最後兜了半天,就安排了剛出道的紫茵小姐來演這部片。
紫茵沒拍幾年戲,就轉行去當歌星了。不過也不能說是轉行,因為她本來就是跟著歌后紫薇學習的「紫家班」成員。到了八零年代以後也結婚退出演藝圈了,直到前幾年偶爾出現在歌唱節目、原住民電視台節目。她在息影之前也為妹妹出道鋪路,不過妹妹在演藝圈沒有待很久,後來也離開演藝圈,之後竟然成為聲樂家。
回到《李娃》這部片,還有幾個可以提一提的演員。飾演鄭父的魏蘇,就是台灣鼎鼎有名的相聲大師魏龍豪,他早年給中影拍了不少片子,結果酬勞越給越低,讓他一怒之下就解約不幹了。在那年頭,電影公司、電視台都有專屬的基本演員,在合約期間是不能亂跳槽的,所以這種藝人鬧解約都算是新聞。
飾演損友樂公子的雷煥璇,原來竟是來自港澳的足球選手,1964年還曾經代表台灣參加奧運(對!台灣以前竟然踢足球踢到可以出國參加奧運!足球元年根本是八百年前的事啦!)此君邊踢足球邊拍電影,先在香港出道,後來在台灣跟中影簽了約,也是拍到1970年就結束演藝事業了。不過這麼個體魄強健的人才,竟然在《李娃》裡演一個捲款潛逃的酒肉朋友,真是太可惜了。
有一位不是主角但也可以拿來一說的,或許可能也是全劇中唯一一個目前還有作品問世的演員,就是素珠阿姨(現在新一代的年輕人都要叫她素珠阿嬤了)。素珠在《李娃》當中,扮演那位和李姥姥同謀設計趕走鄭生的劉三姨,戲份不重。不過可以看到還很年輕的素珠阿姨穿古裝現身,也算是一項收穫吧。
* * *
除此之外,學生評這部片還有兩大缺失,一是拖台錢,二是轉太快。這兩件事一點也不衝突,因為劇情往往在不重要的地方(如李娃歌舞、談情說愛等)講太久,而文本最重要的幾段(如鄭父訓子、迎娶李娃等)草草結束。其實,這部片如果能完整按照高陽的原著呈現,應該會更好才是。可惜如果真要這麼演,少說也得拍成十集連續劇才行。
想當年公視也拍過《李娃傳》連續劇,飾演李娃的是堂娜,鄭生則是李志希。當時年紀小,還不懂看這些電視劇(而且可能家人也沒看),直到現在想看,卻怎麼也找不了,可惜。希望有人能夠再把李娃的故事拿出來翻拍,拍出屬於新世紀的《李娃傳》。
留言列表